|
栏目导航 首页-旅游天地 |
杨利明:随笔(647)国际悲歌祭马翁 |
作者:杨利明 加入日期:2018-08-01 录入:顾龙 点击:730
|
杨利明:随笔(647)国际悲歌祭马翁
作者:杨利明 加入日期:2018-6-5 录入:顾龙 点击:92
随 笔(647)国际悲歌祭马翁
作者:杨利明 加入日期:2018-6-4 录入:知青 点击:1
随 笔(647)国际悲歌祭马翁
上了李导的“专车”,略作寒暄,就直奔位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
一开口,就听出了李导满嘴的“大馇子味”。他是沈阳人,虽来英多年,仍乡音未改。我原先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十年,也算“半拉老乡”。
四十来分钟的样子,海格特公墓到了。
公墓前有一条狭窄的道路。对过有个不大的教堂。
对着公墓大门左拐,沿着一个斜坡走十来分钟,有个三岔路口。往右一拐,有个小花店。
根据女老板的建议,我选了黄白两种鲜花,扎成一束,用纸包好。我在纸上写了:献给卡尔•马克思,并签了名。虽然估计马克思不谙中文,但我希望他能收下一个中国共产党普通党员对他老人家的敬意。
公墓的大门口,立着一块有马克思画像的牌子,进去则每人要交四个英镑。收费的老头很会打小算盘,收了两个人的钱,却只肯给一张导览图。也不去计较了。
马克思的墓地还是比较好找的。进门以后,直走5分钟,往左一拐,2分钟就到了。甚至,远远就能看到那高高的墓碑了。
当然,这不是马克思最初的安葬之地。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
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一个偏僻的角落下葬,同他的妻子燕妮埋在一起。参加葬礼的只有11个人。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如今,当年的马克思墓只剩下一块碑石。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英国共产党于1954年为他在海格特公墓内建了一座新墓,选了海格特墓区最醒目的位置。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为修建这座墓捐了款。
马克思墓,庄严肃穆,朴实无华。
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墓碑上方。炯炯有神的双目似要洞穿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那浓密的马克思式大胡子像是告诉所有来这里的拜谒者:错不了!
头像下,一座长方体的大理石墓碑,用金粉描写了三段内容:
第一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结尾中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二段:马克思的生卒日期。
第三段: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阳光下,整个墓碑金光闪烁,熠熠生辉。
尽管我早就知道,马克思墓并不豪华,但真到了跟前,还是为其之“寒酸”感到吃惊。继而也释然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一生清贫,穷困潦倒,这样的安葬方式,马克思一定很欣慰。
墓地里,一位女士正在播放一段哀婉的曲子。经交谈,她是一位伊朗的马克思信仰者。
马克思墓前,已经有了好几束鲜花。还有一个花篮,是中国人送的。
我把鲜花安放在马克思墓前。
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
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礼。
国际悲歌歌一曲。我唱了《国际歌》第一段。尽管我唱得不好,但我的心绝对是真诚的。《国际歌》当然不是马克思的原创,但通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要走了。一步三回头,三步再回眸。再见!马克思。
漫漫思想界,
长夜有明灯。
挥泪祭马翁,
千古第一人。
在马克思墓地,我想了很多,很多••••••
—原55团3营23连杨利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