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首页-感悟随笔 |
童昌达:卖报一家子 |
作者:童昌达 加入日期:2017-8-21 录入:顾龙 点击:474
|
童昌达:卖报一家子
作者:童昌达 加入日期:2017-02-20 录入:顾龙 点击:420
卖报一家子
作者:童昌达 加入日期:2017-02-19 录入:知青 点击:5
卖报一家子
“卖报一家子”是我近一年多来一直想写的一个题材。我说的卖报一家子最初实际上就是摆在我家小区弄口的一个路边报摊。从我遇见他们,并在他们的报摊上买了第一份报纸算起,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
阅读书报是我的一大爱好,但除了少数几个杂志是订阅的之外,对于天天要看的报纸我从来都是每天到报摊那里去买。至于为什么是天天去买而不是订阅,这恐怕是与我喜欢随意和“不爱受拘束”的率性有关。天天买报看似好像很麻烦,其实真是好处多多:一是你必须天天记着它,逼迫自己走出家门,迈开双腿,到外面走走看看,呼吸点新鲜空气;二是报摊上书报杂志林林总总,你浏览一遍,审视一下,会觉得赏心悦目,视野好像也开阔了。还有就是可以和报摊的主人偶尔聊上几句,多一点灵感信息。
一开始,报摊上卖报的就是一个女主人,一看便大约知道是从外地农村过来的农民工。那时候她约莫30多岁,皮肤没有晒得很黑,看上去是很平和朴实的一个乡村妇女。说是报摊,其实就是用几块板搁在木凳上拼接成的一个“平台”。那个年头,上海滩几乎所有的街道,每个街道都有二、三个类似这样的报摊。后来街面上虽然多出了一个个可以避风遮雨的红色小报亭,但这恐怕是解决上海企改退出来的生活困难职工的一个政策,外地来的农民工还享受不到这样的“优惠”。就这样每天早晨摆出来,晚上收回去,一个路边的报摊以卖报为生,天天如此,竟然坚守了二十年!
这期间,报摊的主人有时会有些变换,有时候会是一个男人,跟女主人差不多的年龄,差不多的个儿,只是脸上看上去多出了一些生活艰辛的苍凉,后来我知道他就是女主人的丈夫。他很少说话,有人买报了,就是报纸和报费的交接,接着他就自个儿“就地取材”安安静静地看他所喜欢的报纸了。这样过了一、二年,到了暑寒假,会有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轮流坐在报摊前代替他们的父母。我见到他们的时候应该都是读初中的样子了。除了大儿子稍见一些老练外,小儿子、小女儿看上去都很阳光很朝气的,他们的容貌吸收了父母的优点,儿子俊气,女儿秀慧。那个时候我每天阅读的书报很多,一个月总有100多元的书杂报费,每天(大都是一天两次,早报、晚报)我去买报时都会留意地朝他们看一眼。时间长了,“卖报一家子”的人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深,一闭上眼脑海里就会映现出他们的脸庞,特别是他们的小儿子小女儿。我甚至在想,谁家要是有女儿嫁给了这个小伙子,或者谁家的儿子娶到了这个小姑娘,那一定会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也一定会遇上个好亲家。
不知不觉中时间一天天、一月月就这样过去了。突然某一天在我心里毫无预期,思想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的报摊在我家小区弄口消失了,我对着空空如也的原来摆报摊的地方呆望了很久,一时竟不知所措,只能再向远处走一点到就近的报亭去买报纸。虽然我同样能够买到报纸,但有一种失落感挥之不去,过了很多天心里仍感觉有些惆怅。
也许是一种天意,亦也许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大约过了一年半以后,我竟然在离家二、三站路的一个街边看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仍然摆着报摊,而且从一个报摊扩展到二个、三个,最多的时候有四个,其中还有了一个能够躲避风雨的红色小报亭。我大喜过望,就像曾丢失什么特别的东西又失而复得一样。他们自然也很高兴我找到了他们,又从他们的报摊上买报纸了。我发觉他们卖的报纸量很大,比如新民晚报,别的报摊卖完了,到他们那里总能再买得到。有时候我会舍近就远特意跑去他们那里买报纸,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萌发了想写一写这“卖报一家子”的念头。
为了多取得一些素材,今年农历丁酉新年里,我对他们作了几次“采访”,真切体会到这“卖报一家子”的不容易。报摊女主人叫王秀丽,今年55岁,男主人周新峰,今年53岁,夫妇都是河南周口市人。20多年前他们来到上海打工谋生时,最小的女儿才一岁半,小儿子三岁多,大儿子也只刚刚过了读小学的年龄。如今,他们的女儿26岁已出嫁了,嫁的是老家本地的一个小伙子;小儿子28岁也成家了,娶的是一位杭州的姑娘,听说女方的家境和职业都很好。这几年小儿子与他人合伙经营着湖北一个农田大棚,种植时令水果,看样子规模搞得不小,春节过年也没有回家。节假期间草莓销量特别好,就是刚一摘到田边,那边批发的就给拉走了。小儿子忙不过来,把哥哥、妹妹都请了去帮忙。采访中王秀丽亦喜亦忧地对我说,她很快就要做奶奶了,正月十五元宵过后杭州的媳妇就要生小孩了,我要过去帮忙,可是小儿子人还在湖北忙碌着呢。
卖报纸看似简单轻松,但因为利润很薄,收入有限,所以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下来,能坚守报摊二十年的更是绝无仅有。王秀丽夫妇告诉我,最多的时候他们共经营着四个报摊,零售各类报纸杂志100多种,一个月营业收入2万多元,可是去掉成本后归自己收获的只有3、4千元。以新民晚报为例,一元钱一份报纸从“外面”拿的挣0.25元,从公司拿的只有0.15元的差价。有些小朋友读物,经贸科技类杂志利润高一点,但差价多的往往卖不完就不能退货,前面赚到的钱还要赔进去。
现在,王秀丽还守着一个书报亭,由她自己看管着。由于手机微信的快速普及,人们可以从微信视频里获得大量信息,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守着报亭已难以为继,她丈夫就另打一份工补贴家用。王秀丽对我说,虽然儿女都不在身边,老家还有老人也要轮流回去看看,但他们对上海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了,希望还能再坚守……,说到这里她的眼圈都有点湿润了。我想,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吸引全国各地怀着美好梦想人们,使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今天上海的繁荣、昌盛、美丽,也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王秀丽“卖报一家子”那样的人们在上海的每个角角落落辛勤地劳作,像一支支蜡烛一样燃烧着、奉献着。对于他们,我们无论献上怎样的赞美都不为过。
2017、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