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新文
|
50团新文
|
55团新文
|
67团新文
|
最新视频
|
联谊动态
|
感悟随笔
|
旅游天地
|
知青岁月
|
联谊聚会视频
|
休闲娱乐视频
|
知青记实频道
|
荒友往来
|
重返查哈阳
|
怀念战友
|
健康生活
|
法律之窗
|
网站历史
本 栏 最 新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范林根:四十六年前在八连
程小华:连队轶事(七十五
祝玉妹:又见“大鹅蛋”
祝玉妹:窃书
祝玉妹:汽车撞墙
祝玉妹:商店盘点
祝玉妹:卖布丫头
刘金铎:我是怎样下乡到兵
叶金厢:贵 &
王念:查哈阳之恋13&n
韩伯英:牛舍小灶解人馋
牛学仲:两张老照片的重逢
薛仲迪:大牛舍
薛仲迪:五道河
修鹤年:林区午夜惊魂
修鹤年:下乡第一天
薛仲迪:当年事
薛仲迪:报导员
张雕:金边故事(五)采药
张雕:金边故事(四)
张雕:金边故事(三)送针
张雕:金边故事(二)打狼
张雕:金边故事
王则林:回忆我的兵团、农
胡克己:我所了解的团宣传
南素:忆连队的业余生活
刘连英:我去上海接知青
于懿德:难忘的中秋节
吴宏连:走近——张俊生
韩伯英:连队里的主旋律
叶民:一个孩子对知青的记
高少伟:提车
yuyang1602:别
张石:拉哈小站
郇江:难忘的张福琛团长
叶金厢:难忘43年前那碗
韩伯英 :辞旧
李俊杰:四十多年前的“春
王哲光:九连生活二三事
贾宏图:三人行(知青三胞
郇江:难忘的团首长【2】
新起点:回忆五师师训班点
郇江:难忘的团首长【1】
张莉莉:四十年前在兵团时
于春印:喝火令.难忘的知
杨利明:随笔(333)居
杨利明随笔(332)“友
培莉:求学路上的波折
崔京伦:岁月的印痕(续)
崔京伦:岁月的印痕
张勤嫚:我的小病人丽丽
谭乃立:也说阶级斗争的那
孟广琳:种葱、拔葱的故事
程小华:连队轶事(七十四
程小华:连队轶事(七十三
杨利明:随笔(323)难
杨亚平:难忘当年“大热炕
石忠华:救战友
刘明原:李戴张冠
石忠华:知青集体逃难
黎子林:连队生活散记之十
黎子林:连队生活散记之十
黎子林:连队生活散记之十
程小华:连队轶事(七十二
黎子林:连队生活散记之十
过瑞兴:知青轶事(脱坯)
过瑞兴:知青轶事(沤麻)
董晓敏:告别黄浦江
薛仲迪:战友速记
张援朝:回京记
薛仲迪 :手表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7】
周绍铭:指南针的故事
李春喜:在兵团考驾照的艰
庄慧华:《兵团战士之歌》
庄慧华:由《代表证》想起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6】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5】
童昌达:记忆中的几件事(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4】
祝玉妹:针线包的故事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3】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2】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1】
吴宏连:一种愉悦的判断
吴宏连:往事--一场突兀
吴宏连:往事--一次难忘
皇城龙狼:记忆查哈阳
张石:在北大荒的那些年
程小华:连队轶事(七十一
张石:最后一次会战
常青藤:水饺锅里煮帽子
薛仲迪:食堂记忆
栏目导航
首页
-
知青岁月
薛仲迪:大牛舍
作者:薛仲迪 加入日期:2015-03-27 录入:李余康 点击:1997
薛仲迪:大牛舍
作者:薛仲迪 加入日期:2015-03-15 录入:顾龙 点击:136
大牛舍
作者:佚名 加入日期:2015-03-14 录入:知青 点击:5
大牛舍,顾名思义,是牛的“家”。三连这栋牛舍,想来最初的打算,是为了养奶牛。可等房子盖好了,牛还没养呢,一大批知青来了,没有地方住,于是因陋就简,把它改为宿舍,接纳了男知青们。名为大牛舍,牛一天也没养过,可大牛舍的叫法,却沿用下来;三连的人们,习惯成自然,没觉有什么不妥。要细说大牛舍,先要说它的“大”。大牛舍座北朝南,东西长约几十米,四下里是荒地,显得孤伶伶的。进门一道隔墙,把它分为两大间。东边一间大,住的是百十名知青;西边的略小,住着一些个老单身,都无家无业,俗称“跑腿子”。这种分开的居住,体现了“城乡差别”;知青有自己的圈儿,与老单身少有来往。其次要说说“牛”,即牛舍的遗迹。
在房子的南北靠墙,各有一条通长大铺。这铺很有特点:铺位很高,铺前边有个脚踏,离地有半尺来高。床这么高,是床下有水泥食槽,不得不架起来。如今不养牛了,“食槽”却还在,就“没”在床下。人要上床,要蹬着脚踏,不然很费劲。床铺比较简易,用木方打架子,架子上捆一层树条,上面再铺张苇席子。而我们住宿时,要先铺上线毯,上边再铺褥子,枕头摆在炕头,拉开被子,就可以睡觉了。白天被褥一卷,靠墙放好;饭买回来,盘腿坐在席子上,炕席又成了饭桌。
南北对面炕中间,是一条长的走道,从东到西几十米,就如同一条跑道。两边摆着箱子,那是全部家当。屋里较暗。一是窗户很少,窗上没有玻璃,一律用塑料纸,透光性自然差。二是灯光太暗,一到了晚间,整个大通间,只有两三盏灯,而且光线太弱。常常人相互说话,只听到声音,看不清面庞。夏秋之季蚊子咬,一入冬寒气袭人。第一个冬天来临时,实在抗不住了,我们才被迫搬出去。以后经过大改小,拆除食槽,垒上火炕,再砌炉子装火墙,牛舍才适合人居。而到了这个时候,对于低温,我们已逐渐适应。
住大牛舍的日子,因为房子大,便少有私人空间,许多悲喜剧,便时时上演。姜杰的活报剧,焉小奇的口才;夜深时分,上海味的嘟哝,天津卫的贯口,北京味的稚嫩,形成一支交响乐,在大牛舍中迴荡。那时的知青们,在这僻壤乡居,饱尝了甜酸苦辣,阅尽了人情冷暖。许多的人情与事故,记忆深刻,长久的留存于内心,难以磨灭。几十年时光荏苒之后,凭借一点影像,把它还原出来,不知能否唤起点什么?
五十五团 薛仲迪 2015.3.1
查哈阳知青网 V1.0 最后制作日期:2007年7月18日
制作:
查哈阳知青工作室
(IE5.0以上 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