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首页-荒友往来 |
薛仲迪:邂逅(四) |
作者:薛仲迪 加入日期:2015-03-21 录入:李余康 点击:2143
|
薛仲迪:邂逅(四)
作者:薛仲迪 加入日期:2015-03-05 录入:顾龙 点击:197
邂逅(四)
作者:佚名 加入日期:2015-03-05 录入:知青 点击:2
人们常说:世界很大,世界却又很小。这话的意思是,在茫茫的人海中,有时在无意之间,也会偶遇故人。我这里要说的,是另一次邂逅。那是一九八六年,我还在油田学校,当我的教书匠。猛然一天,学校需要扩编了,这是因为,来了一批新师生。原本,学校是勘探公司办的,这新来的师生,来自油田的采油五厂。这是个新建单位,还没有厂址,临时与我们共处。这样一来,学校增加了新面孔,大院里多了陌生人。没多久,在上下班的人流中,我发现,有个身影似曾相识,像我的三连战友——天津知青路X莹。说到路X莹,那可不陌生。在连队那会儿,我们在一个农业排,在共同劳作中,相对是比较了解的。路X莹是高中生,比我们年长几岁,但因个子不高,有一张娃娃脸,又整日笑嘻嘻的,从来见不到愁容,就显得年龄不大,因此我随着别人,习惯的称她“小路”。而从年岁上说,本该叫作大姐。在农业排干活时,好身板就是本钱,因为劳动量很大,常会感觉吃不消。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尚且感到吃力,何吃那些弱女子们?记不清哪一年,小路去了食堂,算是脱离了一线。那个时候,男女界限还是有的,在一个排那么久,竟然没有什么交流,但彼此印象清晰。在我的记忆里,有两个女知青,总是如影随形:一个是路X莹,走路有点“外八字”,长一张娃娃脸,永远那么乐观;另一个是韦X英,外号“韦瘌痢”,性格爽快又泼辣。就凭借这点影象,事隔十年之久了,从走路的姿态,及熟悉的脸庞,朦胧中我认出了她。但不敢贸然相认,唯恐识错了人,私下托人打听,很快就有了回音,她正是路X莹。这之后没过两天,她来学校找我,可以说故人相见,还是激动万分。在谈话中间,我把个人经历,大致告诉她。她也叙说了经历:离开连队之后,到油田技校读书,实际是变像招工。毕业后参加工作,来到油田采油厂;新单位成立之后,辗转来到晋县,走进我们的大院。她是一家三口,夫妻俩同一单位,有一个男孩子,与我的姑娘同岁。那一两年,我们时有来往,做为战友,非常坦诚亲切。这是战友情的延续。一九八八年暑假,我前往北戴河,在那疗养休息。刚到那儿没两天,在疗养院的院里,又意外碰到路X莹,他们一家三口,也是来这疗养。这回我更加感叹:这世界可真不大。大约两年之后,采油五厂有了新址,整体搬往河北新集。由此,我们又分了手。在这中间,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离开油田,回到久违的北京。虽然距离远了,但我与路X莹,还是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天津人来北京,在“小西天”饭馆搞聚会。那时我已改了称呼,见面叫她“路姐”。在一起聊天得知,她依旧还在油田,儿子已经上大学,回到天津市读书。一回是我们去天津,到韩伯英家里聚齐,路姐也到场了,大家共叙友情,温馨的言谈话语,让人心里暖暖的。听她说,他们夫妇都退休了,回到大港的公婆家,照顾老人;儿子早已经毕业,在医院里当大夫。他们的未来规划,该是落户在“大港”。那一整天,我们除了吃饭,就是说话。青知情,战友情,浓得化也化不开,使我至今仍难忘。近几年来,见面机会少了,但关注可不少。有一阵,听说她爱人生病了,曾来北京看病,可我没有见到,多少还是有点遗憾。但从心底会祝愿,希望能早日康复。这种心愿,不只是对他一家,广而言之,是对所有的战友。听到谁有灾有难,心里总会不平静,这不叫“阶级感情”,那词太陈旧了,这叫作“黑土情结”,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切的情感。因此说有些“邂逅”,会令人难以忘记。
五十五团 薛仲迪 2015.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