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首页-知青谈《知青》 |
王念:也谈“青春无悔”6 |
作者:王念 加入日期:2012-07-23 录入:李余康 点击:3332
|
王念:也谈“青春无悔”6
作者:王念 加入日期:2012-7-15 录入:李余康 点击:195
--------------------------------------------------------------------------------
王念:也谈“青春无悔”6
作者:王念 加入日期:2012-7-15 录入:知青 点击:5
--------------------------------------------------------------------------------
“青春无悔”与知青题材
“知识青年” 是个大题材。“上山下乡”持续了十几年涉及二千多万知青。他们在农村边疆劳作的苦乐青春;返城的执着和前赴后继;返城后在社会上的自我定位和面对的城市生活的艰辛和努力;他们当中有人道路坦荡,官路商路畅通无阻;有人的人生道路曲折,生活艰辛困顿一生,甚至影响下一代的成长。“知识青年”作为特定年代的一代人,为文学和影视创作提供了记录社会,了解人生的丰富题材。
世界观的通俗解释就是人生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物观察的方法,是对人和物的认识。一个创作题材的选用和碰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人员的世界观。创作人员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知青题材的选用反映的正是创作人员的道德和思想。
当年知青返城的艰难和回城后面对生活的无奈是大多数知青在广阔天地激情过后的另一段劫难。邓贤1985年写的《中国知青梦》真实记录了云南知青要求返城和返城的艰辛过程。10年后叶辛执笔黄蜀芹导演的电视剧 “孽债”又向社会展现了知青返城后的境遇和困顿。这两部作品分别用传统和现代形式记录了知青为能够返回他们曾经成长的城市所表现的渴望和所付出的努力。创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追忆了知青苦和难,作者以及和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知青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8年我在第二次重返巴黎的时候随身带着一本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中国知青梦》就是其中的一篇。这是一部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以报告文学方式披露知青大返城的文学作品我前后读了4遍,每看一遍都要大半天时间,分几次才能看完。知青返城的艰难是我没有经历的,许多故事和情节让人揪心悲愤,越看心越堵,心浮气躁让我不能一次看完。尤其是当国务院知青办派员到云南了解知青处境和返城要求的时候,会场内外知青跪拜知青办代表的动人场面让我心酸,泪水在心中涌动,心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书中描述的是云南知青,而我的思绪却在云南与北大荒之间跳跃,尽管地域不同但知青故事的艰辛和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却是一样的。知青的苦与难是记真实录社会的创作题材。
报告文学的特点是已资料翔实为基础,以半纪实半散文方式记录历史。以这种文学方式记录知青历史的创作不多,也珍贵。只有理解知青同情知青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对上述作品的作者心怀感激,谢谢他们为记录知青经历所做的努力和付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