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首页-知青谈《知青》 |
杨利明:随笔(212)我看《知青》 |
作者:杨利明 加入日期:2012-07-01 录入:李余康 点击:3452
|
杨利明:随笔(212)我看《知青》
作者:杨利明 加入日期:2012-6-27 录入:李余康 点击:247
--------------------------------------------------------------------------------
随笔(212)我看《知青》
作者:杨利明 加入日期:2012-6-27 录入:知青 点击:2
--------------------------------------------------------------------------------
《知青》在中央电视台放完了。好象议论中贬多褒少。有些人看了几集就不再关注。写知青的题材,知青却不看,岂不哀哉。我基本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漏掉一些,网上补齐。
总的感觉,还可以看下去。至少,比起那些胡编乱造的谍战片,那些戏说历史的所谓穿越剧,《知青》并不算很离谱。再则,和作者都是知青战友,大家宽容一点吧。
当然,也正因为此,作为过来人,也确实感到《知青》中有些场景的设计,人物的刻划等,是存在不少问题,看了不大舒服,不吐不快。
片名起得太大。原以为是全景式描写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鸿篇巨制,实际上只写了黑龙江、陕北的知青,最多扯上点内蒙。看得出来,作者对黑龙江兵团的知青较为熟悉,写起来较为得心应手,其他则有些捉襟见肘。其实,小中亦可见大,反之,则可能吃力不讨好。
现在创作不搞“三突出”是对的,不要把英雄人物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但必须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命运。《知青》的典型环境,就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个大背景无法回避。在这个大背景下写人物,写事件,要拿捏得准,很不容易。作者也尝试了,有的还可以,有的则成了败笔。像“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周萍,这个名称本身就是文革的产物,因此她不能成为兵团战士。但除了这是上头的规定外,兵团从上到下,只有一个堪称另类的吴敏(本人也是知青)时不时来点冷嘲热讽,所有人对她都非常关心,山东屯的梁支书也口口声声要培养其为典型。可是,这典型吗?在文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兵团能成为世外桃源吗?作者的本意,大概是想说明即使在文革中,大多数人的本性还是善良的。但本性善良的人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说错话、做错事的司空见惯。这并不奇怪。
人物刻画的脸谱化。正面人物(现在不好把人绝对地说成是正面或反面,只是就其基本面来说,下面说到的反面人物也是如此)不说了。那几个不咋的的人,如吴敏,简直是个神经病,是个标签符号,不是个“人”。其他反面人物如陕北的杜主任、牛主任之类,完全是小丑。这样的人物,在粉碎“四人帮”之初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可以理解,过了三十多年还这样,令人遗憾。而且,剧中交代这两人以后均有所转变,也缺乏合理的铺垫。
情节设计的牵强。剧中为了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也设计了诸如知青们谈时局的一封信、张靖严被捕、北京知青参加天安门事件等情节,但和整个故事“贴”不上,游离于整体情节之外,看了很别扭。
结尾太草草。好的作品,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由于前面太拖沓,好几集过去了,才刚到连队,最后一集,要概括1976年整个一年,甚至往后延伸,就显得草率了。可能是碍于篇幅,要快点结束吧,大的背景交代不清楚,其实1976年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年,对于知青来说,也是决定命运的一年。要写好的话,是很有看头的。小人物的命运,也是匆匆带过,不明不白,让人失望。
—原55团3营23连杨利明
|
|
|